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:上古帝王的套路-《蓝白社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于是又有一个人跟他说:“禹荐益,已而以启人为吏。及老,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,传之于益。已而启与交党攻益,夺之。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,已而实令启自取之。今王言属国于子之,而吏无非太子人者,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。”

    这段比较复杂,其实意思很简单:大禹推荐伯益继位,却都任命自己儿子夏启的人为官吏。到了快死时,禹说夏启不足以担当天下,于是传位给了伯益。结果满朝文武都是夏启的人,夏启直接带着党羽攻杀伯益,夺取了天下。于是天下都流传大禹的大德行,说他传位给伯益。之所以最后夏启继位,是因为夏启自己去夺来的天下,违背了禹的意思,不是大禹的过错。

    现在燕王您把国家禅让给丞相,但满朝文武都是太子的人,就是表面传位给丞相,实际上还是太子的。

    燕王哙一听,完美!

    于是照做了,到了老的时候,以年迈让位给了丞相,然后结果我也说了。

    丞相子之,坦然受之!继承大统!

    燕王哙人傻了……

    不过没关系!还有双保险!太子上!

    太子造反,兵败……

    燕王哙彻底懵了。

    至此玩脱了,最后是齐国趁势而入,几乎灭了燕国,虽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,但燕国之后根本在齐国面前抬不起头来,沦为附庸,毫无自主权,名存实亡,直到苏秦……扯远了。

    总之燕王哙之所以会失败,其实是丞相子之的算计。

    丞相非常了解燕王哙,投其所好,本就已经权倾朝野。他能坐上丞相之位,就是燕王哙觉得他也是有大德行的人物,丞相这个人也很会作秀。

    燕国很多看似是太子的人,其实暗中都是丞相的人。

    那两个出主意的,也都是丞相的人,结果显而易见,燕王是被玩死了。

    丞相什么都拥有了,其实只差一个名分,可惜,在那个时代,这个名分就是鸿沟般的差距!

    他终究不是王族!

    子之这个人,虽然成功了,却架不住国外势力的干涉,齐国举兵讨伐,维护公族正统秩序,维护阶级利益,让他所有的算计,都是个笑话。

    回归尧舜,燕王哙被坑,关键在于有先例,帝尧让过天下,禹也让过天下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真有这么回事,不只是儒家这么说。

    帝尧让天下,对方没接受,但是帝尧的美德传开了。

    帝禹让天下,真让了!但是帝禹何等人物?我给你天下,你也坐不住!

    综上,哪怕到了战国燕王哙的时期,世人也没认为,尧舜是后来儒家说的那种禅让。

    儒家说的礼让天下,是当时非常小众的认知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回过头再看《墨子》,现它其实也没有明确说禅让了。

    《墨子·尚贤》:“古者舜耕于厉山,陶河滨,渔雷泽,尧得之服泽之阳,举以为天子,与接天下之政,治天下之民。”

    说的是帝尧举荐帝舜为天子,想要把天下的政务交给他,让他治理天下万民。

    用的是‘举以为天子’,‘举’!也就是推荐。

    只是帝尧想把天下给舜。想这么做而已。

    然后,到此为止了,后面呢?到底给没给?墨子没说了。

    根据尚贤这片文章的用意来看,如果尧真的禅让了,那就应该后面提一下‘舜得天下,万民咸服’之类的,然后吹嘘一下,舜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怎么好,以此反衬帝尧‘尚贤’是对的。

    继而反证墨子提倡的尚贤。

    是吧,大家应该听得懂这个逻辑吧?

    毕竟《尚贤》这本书的目的,就是宣扬这个。所以帝尧让天下这个举动之后,墨子应该写点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好处。

    否则怎么说服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尚贤啊?

    然而没有,墨子完全没写。

    由此可知,前面写的这些并不是编的,因为要编,就编全套啊,把后面的好处也编了啊!

    结合燕王哙那件事,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,在春秋战国时期,对于尧舜的事,普遍有一种认知,那就是尧并没有真的禅让天下给舜,而是作秀。

    当然,表面不能说作秀,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心里有数,嘴上还是得说尧多伟大啊。

    毕竟鬼知道尧是不是真想禅让?几千年前的人了,墨子、孟子都没有读心术,万一帝尧真想禅让呢?

    只是对方拒绝了啊!你不能就说他不想让,他怎么想,我们哪知道?你要诽谤上古圣君?

    所以当时,对于帝尧的举动,肯定分为了两派认知。

    一派是孔子为代表的‘真让’派。

    他认为帝尧是真让了,只是‘许由’、舜都没接受,无奈传位丹朱,之后果然丹朱这个人不行,万民跑到南河之南,请舜回来接管天下。

    大禹也是这样,都让位给伯益了,全怪儿子夏启野心勃***兵把伯益干掉了,这才家天下!全怪夏启啊!

    以上,这是孔子派的看法。

    为什么孔子不写呢?因为小众,当时春秋末期,战国初期,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的。

    另一派,则为‘假让’派,都认为帝尧作秀!故意说让天下,实际上他知道,对方不敢接受。

    还记得前面提到的‘许由’吗?

    这是个帝尧时期的贤人,大概是最早的隐士。他很有才能,重义轻利,但是不愿意入帝尧的领导班子。

    许由这个人的典故,有一个成语叫‘洗耳颍水’。

    意思是说:帝尧老了的时候,派人去请许由,说要让天下给他,许由断然拒绝,并且感觉受到了侮辱,然后用颍河之水洗耳朵。

    表达了许由淡泊名利,而帝尧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……

    嗯嗯嗯,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‘假让’派,就认为帝尧是个到处张扬自己美德的人。

    他知道许由不会接受,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许由,以博得美名。

    也知道舜不会接受的,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舜,以博得美名。

    这其实就相当于:“小伙子好好干,我死之后,你就是天子!”

    “做得好,再加把力,不愧是你啊,以后我一定要传位给你!”

    通过这种方式,就像老板激励员工一样,帝尧驾驭手下的同时,狂刷声望。

    当然,帝尧肯定玩得特别溜,选得对象,都是他看得出来,不可能接受自己禅让的人。

    许由淡泊名利,舜孝顺至极,尧把他们都看清了,所以才敢这么玩。

    我个人猜测,许由估计是也看穿了帝尧,在此之前,帝尧就用过其他各种套路了,所以许由在听到帝尧要让位给他后,感觉受到了侮辱,跑去洗耳朵。

    哈哈,瞎猜的。

    另外战国时期,假让派还认为,大禹也是假让,虽然真的让伯益继位了,可瞬间就被夏启给灭了,连个泡都没冒出来。

    历史上,伯益连个帝位都混不上,夏启上位后,直接把伯益的事迹都抹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这怎么可能呢?伯益就这么弱?

    肯定是大禹留了一手,大禹玩得比帝尧高明,在帝尧的基础上,搞了一波反套路,表面让位,实则所有人都是夏启的人,等他死了,夏启当然不服,直接起兵灭掉伯益,摧枯拉朽,继而天下还是他们夏氏姒家的。

    以上,就是我综合燕王哙禅让的原因,综合墨子孔子荀子孟子等人的说法,所推论的战国时期的两派认知。

    其中假让派,为主流,真让派,为小众。

    孔子其实都未必真心觉得帝尧真让位了。他只是故意支持帝尧真让的说法,想表明当时‘礼崩乐坏啊!看看上古时期多朴素啊,你们怎么就这么胡乱揣测圣君呢?人家明明真心实意,你们非说他是故作姿态,纯粹是小人啊!现在怎么社会沦落成这样了?完全没有君子的立足之地了吗?’

    孔子想恢复周礼,所以他必须主张,越上古的生活越好,越上古的君王越贤明,越上古的社会越有道德。

    我们想搞清楚上古尧舜禹到底是什么样的,就得先搞清楚,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样的。

    继而反推,根据其演变的规律和趋势,得出上古一个大概的三帝原貌。

    能找到的,最早评价尧舜禹的,就是孔子。

    子曰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!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!”

    我懒得认真翻译了,总之狂吹,他好伟大啊!仿佛渺小的人在面对浩荡无垠的天空!

    这是如何伟大的男子,他的统治一定会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的存在,万民生活得那样自在和自然,这种无上的美德,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!

    啊!光芒万丈!

    孔子用一种自内心敬仰的口吻,去衬托帝尧的‘人格之美’令人折服!

    是啊,真美啊,所以他到底有什么功绩呢?

    还是提了一点的,那就是尧制定了礼仪。焕乎其有文章,这句话指‘礼’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在孔子眼里,尧除了礼仪,啥也没干,剩下的只是‘美德’!

    懂了,这是个人格魅力型君王!建立的是一个声望主义帝国。

    这种美德,这种人格魅力,配上高大、华美、文明的礼仪,这就是帝尧时期,治理天下的核心竞争力。

    记住这个概念,因为连孔子都只是这么认为的话,说明帝尧封顶了也就是这样,最高也就是用声望美德人格魅力这种东西,稳定住了天下各个势力,做到万民咸服的。并没有别的功绩。

    反推,山海经里的帝尧,上限就是这样,不会有别的重要功劳。

    那么接下来是舜。

   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“予有乱臣十人。”孔子曰:“才难,不其然乎?唐、虞之际,于斯为盛。有妇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,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”

    翻译一下,就是帝舜有五位贤臣,天下就得到了治理。武王说过:“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。”孔子说:“人才难得,不是这样吗?唐尧、虞舜时代以及周武王时,人才最盛。然而武王十位治国人才中有一位还是妇女,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。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,还仍然服侍殷朝,周朝的这种美德,可以说传说中的至德,也就是这样了。”

    孔子啥意思呢,很简单,说舜会用人,是个管理型君主!

    结合孔子对帝舜孝顺的歌颂,以及帝舜小时候是个穷屌丝,父顽母嚣弟傲,舜经常被排挤坑害,就这样还能做一个完美的孝子,情商得高到什么程度?

    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到,舜有能力,会用人,胸怀宽广和头脑灵活。

    相比起帝尧的声望流,帝舜属于情商型选手,他就懂得拒绝、推让帝尧的禅让,而且拒绝时,恐怕说的情真意切,并且言语中特别给帝尧面子,而且他还总是帮助帝尧提高声望,对帝尧的统治有着极大的辅佐作用。

    所以帝尧非常喜欢舜,就总是拿着舜刷美德。这也同时让舜,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本。

    记住这个概念,连孔子都没有拿出帝舜的任何实际功劳,说明帝舜封顶,也只是会用人,长袖善舞!

    我推测舜在山海经时代中,大约是与人为善,同事、手下关系都处得非常好,情商极高的人。

    那么他善于用人,到底驾驭了哪些牛人呢?很多,但最有名的当然是大禹。

    最后,禹又是怎样的评价呢?

    子曰:“禹,吾无间然矣。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。”

    翻译一下就是,禹,无可挑剔。他自己粗茶淡饭,而给先祖的祭品却很丰盛。自己衣服朴素,而祭服却很华美。自己宫殿简陋,却尽力视察沟渠,亲自治水。禹,无可挑剔。

    继人格魅力型君主,长袖善舞型君主后,终于来了一位实干兴邦型君主了。

    注意,祭祖这个不能省的,从我们现代的价值观,可能觉得这玩意儿搞得那么丰富干嘛?

    但是在古代,甚至上古,祭祖都是重中之重。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
    根据孔子的认知,我们反推,上古时这是个一步一个脚印,用汗水登上巅峰的君王。

    他可能礼仪形象不够高大上,甚至可能很粗鄙。他可能人际关系不够讨人喜欢,甚至可能不太会说话。

    不懂礼仪,不善言辞,相貌可能还很一般,甚至还是罪臣鲧之后。

    他要重整家族,让家族恢复祖上颛顼时期的荣光……是的大禹也是颛顼后裔。

    到底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?

    大禹懂得一个道理:帝尧刷了一辈子的声望,帝舜笼络了一辈子的人心,他们那无数件小事合起来,都不如自己干一件大事!

    把黄河降服了。

    注意,这都是三位帝王的‘上限’。反推向上古,实际情况,可能会比这三种评价更差劲一些。

    但是基本人设在那里,框架还是这样。

    综上,人设线索收集齐了,结合《山海经》把尧的儿子丹朱称为帝丹朱。

    我们可以这样推测,帝尧时候民风还算淳朴,帝尧善于制造大事件,刷存在感,很多氏族领崇拜他,德高望重。

    他说要把天下传给舜,但是舜不是傻子,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

    帝尧觉得可以重用,自觉可以驾驭这个人。

    之后尧越来越老,渐渐对各地氏族失去了完美掌控,而舜与各个氏族的关系处得非常好,并且有不少功绩,名望很高。

    当然,依旧有一批氏族站在丹朱那边。

    帝尧在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某一天,尧召见了舜。

    他再次向舜禅让,说丹朱不足以托付,要把天下让给舜。

    这一刻,尧起了杀心。

    只要他感觉舜真有这个想法,舜当场就得死。

    有点类似白帝城托孤:“我死之后,丹朱不足以托付天下,彼可取而代之。”

    我脑补的,大概就这意思。

    然而以舜的情商,怎会意识不到,自己若有一丝意动,出门就会被‘失足溺死于黄河’。

    舜肯定是完美化解了这波试探,情真意切,让帝尧感觉这真的是个好孩子,继而放心了。

    不久后,帝尧死去,丧事办完。

    开始天下共主的推举。

    如果帝尧只指定了一个人,那么不用推举,直接就是那个人。没有指定,就是他的儿子。

    而帝尧生前指定了至少三个人,丹朱、许由、舜。

    所以理论上,新帝要从这三人里选。

    我为什么这么说?先,帝尧肯定是能指定继承人的,如果他指定的不算,最后是一大群人公选,可以随便选谁,那么他‘举以为天子’这种推荐式刷声望就没意义。

    帝尧禅让天下,必须要是真的可以把天下,交给任何人。所以天下人才会觉得,帝尧太伟大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