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〇三二章 先见之明-《寒门状元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于乔,你在看什么?”李东阳本来正在翻阅谢迁票拟过的奏本,见谢迁神色有些不寻常,问了一句。

    谢迁看了李东阳一眼,本能地感到心虚,但此时他突然反应过来:“沈溪小儿用我笔迹写的票拟,宾之兄一定当我熬夜将所有奏疏做了批阅,我哪里用得着如此心慌意乱?”

    谢迁拿着沈溪放在最上的一份奏本,送到李东阳面前,道:“宾之兄,看看这份奏本!”

    “奏本?”李东阳微微皱眉。

    大明朝上奏中,公事用题,私事用奏,但所谓公事题本,只是不掺杂个人意见,或者少有个人意见的关于地方风土人情、天灾**、税收开支进项花费、衙署内官员任免状况等等。而私事奏本,则是大部分上疏皇帝所用格式,诸如有什么事请示皇帝处置,只是以个人的名义上疏天子。

    李东阳接过奏本来,看到上面所提内容,是三边总督衙门佐二官上奏关于安置南下牧民的问题。

    这奏本被搁置理所当然,皇帝大病初愈没心思管这些,就算管,那些个在天朝上国大佬眼中根本连**都算不上的北夷牧民,死活有什么关系?

    要不是刘大夏觉得这是收服鞑靼人心的一种方式,断不会让佐二官上奏这么一份奏本,而会直接决断将这些牧民发配为奴,但就是这份奏本,不经意提到一些游牧民的动向,以及牧民牲畜多被掠夺的状况,在沈溪看来这是鞑靼人准备主动出击的信号。

    沈溪认为,鞑靼牧民被“自己人”掠夺,心有不甘,又不知道上头到底要做什么,直接“弃暗投明”投奔大明。

    李东阳问道:“于乔,只怕你是小题大作。西北风平浪静,我朝将士尚未出击,鞑靼人内乱自顾不暇,岂能主动迎战?如果说鞑靼人为了防备我朝兵马出击,掠夺民财北逃,倒是可以解释!”

    “难道我边关数十万将士,还有斥候、哨探无数,竟连鞑靼人动向都无从察觉?”

    李东阳的话很有说服力,谢迁要不是看到是用自己的笔迹书写说明这是鞑靼人南下的征兆,恐怕也会同意李东阳的说辞。

    大明为了备战,情报系统跟进得很快,派出那么多斥候去草原调查,如果鞑靼人有什么异动,不可能瞒过大明的眼线。

    之前所得到的情报是从三边往北五百里内,除了少数部落,已不见鞑靼大的部族踪影,谢迁看到这奏本的本能反应,也是觉得这些牧民的出现,是因为自家部族要北迁,他们不愿意离开,所以叛逃鞑靼归顺大明。

    谢迁道:“宾之兄,无论如何,此事还是上奏陛下为好,若真是鞑靼举兵南下,我边关无从防备,那岂不是……很危险?”

    李东阳脸上现出一抹苦笑,谢迁没有跟他讲拟写此票拟的原因,只是让他面呈天子,让他觉得有些不可理喻。

    不过李东阳一大清早到内阁来,已经坐了大约一个时辰,痔疮不知不觉又犯了,不想坐着让自己难受,阴差阳错下,点头道:“便与于乔你往乾清宫一趟,顺带探明陛下今日午朝有何事谈及!”

    作为内阁次辅,李东阳的政治觉悟稍微比谢迁强上那么一点儿,李东阳想的是,弘治皇帝无缘无故举行午朝,应该找个由头去见一下皇帝。

    若皇帝在午朝上有什么不方便亲自说的话,诸如提议、请免、说项等等,他们试探一下口风,等到皇帝为难时站出来,解决困难。

    作为内阁辅政大臣,就要有这种眼力劲儿,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去请示皇帝,帮皇帝担责分忧。
    第(2/3)页